一、冒充客服類詐騙
冒充客服類詐騙的受害人群通常為網購用戶,詐騙分子事先大肆非法竊取、收購買家網購信息及快遞面單信息,以退款、理賠等為由對買家或平臺商家實施精準詐騙。詐騙分子主要犯罪手法為:一是冒充電商平臺或者物流快遞企業客服,謊稱受害人網購商品出現問題,以退款、理賠、退稅等為由,誘導受害人提供銀行卡和手機驗證碼等信息,對受害人實施詐騙。二是聲稱誤將受害人升級為VIP會員、授權為代理、辦理商品分期業務等,以不取消上述業務將產生額外扣費為由,誘導受害人支付手續費,從而實施詐騙。三是以受害人電商平臺會員積分、支付寶芝麻信用積分不足為由,讓受害人申請貸款從而提高會員積分,并誘騙受害人將貸款匯入其指定賬戶,從而實施詐騙。
【典型案例】2022年4月,福建泉州張某接到電話,對方自稱是某購物平臺客服。對方告知張某購買的商品快遞包裹丟失,現在可以進行理賠,并說出具體訂單編號、訂單時間及商品物流單號。張某信以為真,在其指導下添加為好友,并下載某云會議APP進行語音聯系。張某按對方提示操作,在自己支付寶內透支了備用金所有額度,后將透支的錢款轉入對方提供的銀行賬戶。對方承諾后期會將備用金和理賠金一起返還,并讓張某繼續下載網貸APP透支額度轉賬。張某不愿配合,隨后發現對方已無法聯系,從而發現被騙,共損失金額2.5萬元。
【警方提示】接到自稱電商、物流客服電話,務必到官方平臺核實。
二、冒充公檢法類詐騙
冒充公檢法類詐騙緊跟社會熱點、不斷迭代升級,造成的損失金額往往較大,廣大群眾深惡痛絕。此類詐騙讓受害人深信不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詐騙分子通過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從而在詐騙過程中準確說出受害人姓名、工作單位、住址、身份證號等,具有極強的迷惑性。詐騙分子主要犯罪手法為:冒充公檢法等機關工作人員,謊稱受害人名下銀行賬戶、電話卡、社???、醫??ǖ缺幻坝?,或者身份信息被泄露,或者涉嫌洗錢、非法出入境、快遞包裹藏毒等違法犯罪,以此要求受害人將資金轉入“安全賬戶”配合調查或接受監管,進而實施詐騙。為增加可信度,一些詐騙分子會向受害人展示虛假公檢法網站上發布的假通緝令等法律文書。為遠程獲取受害人手機上的個人信息,詐騙分子常常要求受害人下載具有屏幕共享功能的APP。為使受害人處于完全被操控狀態,詐騙分子還會誘騙受害人到酒店等封閉空間,阻斷所有短信、來電等外界聯系。公安機關工作中發現,一些詐騙分子還會冒充不同部門的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以領取補助補貼、獎學金,醫???、證券、金融賬戶被凍結,出入境證件異常、失效等為由實施詐騙。特別是近期一些詐騙分子以受害人涉嫌散布疫情謠言、販賣假口罩、違反疫情防控規定等為由進行詐騙,影響惡劣。
【典型案例】2022年4月,廣東深圳劉某某接到自稱是深圳市防疫中心的陌生電話,對方稱要帶其去強制隔離,因劉某某一個電話號碼曾在3月16日掃描了長沙市某醫院的行程碼。劉某某表示自己沒有去過長沙,對方又稱其身份信息可能被盜用,可幫其將電話轉接到“長沙市公安局”。接通“長沙市公安局”電話后,一名自稱“陳警官”的男子對劉某某進行詢問,并告知劉某某賬戶涉嫌洗黑錢,讓劉某某添加其QQ號碼。隨后,“陳警官”發給劉某某一個賬號讓其登錄后,提交了銀行卡號、密碼等相關信息,并錄制了人臉操作視頻。在“陳警官”引導下,劉某某銀行賬戶被分4次轉走6萬余元。發現銀行賬戶資金被轉走后,劉某某意識到自己被騙。
【警方提示】自稱公檢法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并要求把錢款轉到“安全賬戶”的一定是詐騙。
——內容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官網